歷經四天三夜,中國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完成了歷史性訪台行程,返回北京。表面上,這好像只是兩岸事務負責人互訪的實現。但是,這其實是北京推進兩岸政治議程的成功滑壘。兩岸政治對話、政治談判將成為未來一段日子裡的主旋律。

    這個推進,是兩岸相關弈者各懷鬼胎的相互試探。馬政府一心想要藉此鋪陳所謂的「馬習會」; 心知肚明的北京樂得推進既定的政治進程,低調的看看能把兵棋推演台上的兵棋往前推進多少 ; 在野的民進黨則只能被動地、奮力地要撕掉別人強貼在它身上的貼紙。

    上世紀80年代末,台灣終止動員戡亂,兩岸交流逐漸擴大,90年代初,李郝體制推出以國民黨政治信仰為戰略基點的《國家統一綱領》,後來又補充了《關於「一個中國」的涵義》。這可說是當時的戰略性政策綱領。





北京當然不會全然認同這份文件,但雙方都有一個美麗的期待。在野的民進黨則反對這一綱領,陳水扁執政時更將之「終止適用」。

   馬政府上台後好像沒聽過怎麼定位這綱領。然而,客觀的形勢發展以及馬政府的主觀作為,都已經使得這份上世紀90年代國民黨政權自詡具戰略性觀點的綱領文件,變得像「亂碼」的電腦檔。

    這份文件很重要的是提出一個近、中、遠程的階段性綱領。三個階段分別是互惠交流、互信合作、協商統一,有其一套自己的思維邏輯。「亂碼」是因為看不懂文脈了。

    看看兩岸的傳媒所呈現的兩岸現況,兩岸現在應該是中程階段,即互信合作階段。你看:建立對等的官方溝通管道、兩岸直接三通、推動高層人士互訪。但看看中程階段有一項「兩岸應協力互助,參加國際組織與活動」,好像不那麼「互信合作」了。這當然是當年國民黨的一廂情願,但台灣各方也都寒天飲冰,點滴在心頭。

    回頭看看近程階段,即所謂「交流互惠階段」。按原來的戰略構想思維,這階段應該以互惠化解敵意、在互惠中不否定對方為政治實體,這些,好像達到了,但好像也沒達到,一方用模糊戰略,一方用阿Q戰略。

    再往下看,「在國家統一的目標下,… 大陸地區應…逐步開放輿論,實行民主政治……」。這就讓人不知是何滋味了!對岸的輿論市場、思想市場、民主法治,狀況如何,你知我知。前不久,針對香港人要求特首直選的情勢,發佈了一份白皮書,提醒香港人:認清自己的位置,中央對港有全面管治權。

    這種情況下,你不用去管兩岸是否已經摒除了敵對狀態,是否已經在國際間相互尊重,互不排斥,兩岸早已進入不曉得有沒有互信、有沒有合作的「中程階段」了。不僅此也,王張一會二會,說明「中程階段」最後的「推動兩岸高層人士互訪,以創造協商統一的有利條件」,其實已經悄悄地提上日程。

    可以說,推進兩岸政治議程,談判結束敵對狀態,協商統一,一直是北京一貫的目標,十四大以後更將這個政治任務寫進歷次的《政治報告》。在前一個階段,為了推進這個議程,北京靈活地用「關於『一個中國』的政治涵意,在事務性協商中暫不討論」這樣的間接戰略,在92年達成一個各說各話的所謂「九二共識」。

    現在,客觀情勢的演變以及各方弈者的主觀作為,使得張志軍得以滑壘將政治議程推進一點。從這結果看,90年代國民黨的戰略性綱領,即便不能說全面潰敗,大抵也算失敗收場,該綱領的目標、原則,好像還是鏡中花、水中月。但張志軍已經全台跑透透,三中一青,宣慰臺胞了。

    接下來,台灣各方準備好了麼?可以想見,北京會繼續用靈活的間接戰略、模糊策略來一寸一尺地滑回本壘。而馬政府恐怕還是會繼續以阿Q戰略來自詡成功,至於接下來的國民黨會以怎麼樣的策略因應就不曉得了。而綠營方面,是否會更多地從「應然面」的思維走向兼顧「應然面」與「實然面」之辯證綜和的戰略思維,也有待觀察。

    法國戰略大師薄富爾將軍(Gen. André Beaufre)這樣說:任何領域,只要有對立意志的衝突之存在,就離不開戰略。但戰略不過是一種達到目的的手段而已,替戰略決定目標就是政策。而政策又是受到一種哲學思想的支配,那種思想也就是我們所希望能看到它發揚光大的。所以人類的命運是決定於哲學思想和戰略的選擇。

    張志軍的滑壘,逼我們回答:我們準備好了麼?我們的選擇又是什麼?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(本文發表於《新新聞》No.1426, 2014.7.3-10)